我生長在古老的徽州,年幼時,便漫游在“粉墻黛瓦馬頭墻,回廊掛落花格窗”的徽派建筑群中。
“無宅不雕花”,是我們徽派建筑的特征,好多人家都用磚雕裝飾門樓門罩。我總是被這些門樓門罩吸引,常常一望便是半晌。它以磚為紙,一雕一刻,展示著古徽州的山河錦繡與人文昌盛。
就這樣臨近初中畢業(yè),偶然的機會,我了解到安徽省行知學校設(shè)立有非遺專業(yè),有徽州三雕、歙硯等非遺課程,還有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教學。可能我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走普高的路子,但我也要走出不一樣的人生,我決定選擇非遺保護專業(yè)。
然而,學習之路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,從意念的呈現(xiàn)到成為一件工藝品,需要經(jīng)過多個步驟。從修磚、放樣、描刻、打坯、出細、修補、上色揉凈,每一步都尤為重要。在出細時,稍有不慎就前功盡棄。在學習之初,因磚料易碎,控制不好力度,經(jīng)常會發(fā)生磚塊碎裂的情況?粗约旱男难獨в谒查g,我多次想過放棄。
每當這時,老師們便會耐心分析失敗的原因,手把手教我該如何避免錯誤的發(fā)生。“對塔尖永遠敬畏”是老師教給我們的法寶。謙卑與匠心,在老師的身上體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,在中國手藝人的血脈里,從未缺席。老師們身上的工匠精神深深影響著我,使我遇到困難也不輕言放棄。老師安排的任務(wù),不論多難,我從不退縮,面對臟活累活,我總是沖在前列。
我相信,艱難困苦,玉汝于成。正是這一顆“匠心”,成就了現(xiàn)在的我,也讓我覺得未來充滿無限可能。
入校以來,我先后榮獲黃山市第十五屆職業(yè)院校技能大賽“徽雕藝術(shù)”(磚雕)項目一等獎、第三屆安徽省中華職業(yè)教育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大賽優(yōu)秀獎、中等職業(yè)教育國家獎學金等,獲得學校“德技并修·陶園之星”榮譽稱號。這些成績離不開老師的諄諄教導和我自身的努力追求。